“购安盛保险,遭欺诈亏光”、“安盛最大,呃人最深”……“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文章配上维权拉横幅的图片,香港保险,又出现好大一个瓜。

01

先帮大家简单捋一捋这事儿的来龙去脉:

▌以下是投保人方的说法:

数百位来自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投保人,几年前通过不同地方的中介公司,投保了香港安盛发行的EvolutionHKIF产品。

购买后就碰上了“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这样的邪门事儿,然后在2018年年中,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

尽管如此,保险公司还在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最后投保人发现自己的投进去的钱不但一分都没了,反倒还欠保险公司的钱。

之后就是维权呗,保险公司承诺今年5月底给解决方案,一晃儿已经6月了,方案还没出来,投保人一怒之下拉横幅、发公开信,这事儿算是张扬了出来。

▌另一个当事人,香港安盛也发了声明,大意是:

这个EvolutionHKIF产品是投连险,有投资风险;

产品是经纪公司销售的,安盛没有直接给客户过投资建议;

EvolutionHKIF挂钩的HKIF基金是由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的,安盛没有参与管理;

这只HKIF是被要求加入Evolution的选项中的;

这个HKIF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诈活动,安盛已经报警了,等警方调查。

02

这件事情的蹊跷之处有几个:

▌第一,Asia One(宏亚)保险经纪公司为何大力推介HKIF,它和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有什么关系?

从流出的推介资料看,Asia One(宏亚)把这个产品包装的非常高大上,说它是“专业投资者的离岸平台——安盛Evolution私人银行级的保险业务”,强调“Evolution受到香港保监会、证监会监管”,同时“所有投资产品进入Evolution受安盛审核、查验资质”。

然后又专门推介Evolution下名为HKIF的基金,说它主要的投资标的包括“香港银行按揭业务的延伸”以及“收购及改造有潜质的物业”,并声称它过去一年投资收益率为15.92%,历史投资收益达9%,并且预期年化收益也高达9%。

实际上,这只HKIF基金黑料并不少。投资的也不是什么香港物业,基金底层资产存在次级按揭房贷和民间借贷。

▌第二,安盛声称这只HKIF是被要求加入Evolution的选项中的。从这描述看,安盛好像是被人联合“设局”,拉来给垃圾基金背书的。

但如果没有安盛这个全球最大保险集团的金字招牌做背书,估计很多人也不敢贸然投这么一大票钱进去吧。

有人认为安盛销售Evolution投连险类似内地的银行代销基金,但猫妹觉得这样类比不合适,因为银行代销基金只是做渠道,收的是基金公司给的销售佣金;而安盛收的是管理费,客户是付钱的一方。都说出钱的是大爷,难道安盛拿了大爷的钱连尽责调查、风险提示都不需要做吗?

只要说不是自己亲自卖的产品、也不是自己管理的基金,自己整个就一通道,投连险的风险客户自担,然后再以怀疑基金管理公司涉嫌诈骗报个警,那它这钱也太好赚了吧?

03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要说这投连险爆雷,其实并不新鲜。

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就在我们身边,过去20年,已经出现过两次投连险风波。

1999年,平安推出国内第一张投连险保单,平安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随后的2000年,股市好的不要不要的,伴随着这样的牛市,保险代理人把这个产品吹上了天,收益被夸大,风险被忽略。结果,2001年,估算狂挫,投连险亏损,客户退保打上门来,围攻保险公司……

这场投连险风波,平安拿出巨额真金白银来补偿客户,做客户回访,花了很大力气才平息,以至于之后数年,平安都不碰投连险。

2008年,投连险的诅咒又一次地轮回,2006至2007年资本市场的冲高让许多寿险公司忘了前车之鉴,卖投连险的同时存在销售误导,导致在天津等地发生冲击银行柜面的事件,引发了集体退保潮。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处理,没有蔓延。

▌香港的投连险会比内地“更靠谱”、“更高级”吗?

同样的2008年,香港投连险也没闲着。

2007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投连险同样的热销,但也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误导,例如,以10%-15%的投资收益进行演示,淡化投资可能亏损的风险,避而不谈退保损失,隐瞒各项高额管理费用,等等。

最终,严重的投资损失叠加这一系列的误导,导致投连险“101保单”泡沫最终破裂,引得香港保险监管业出手对投连险进一步规范。

04

如何看投连险?猫妹一直认为,投连险的存在,在保险行业,算是一个“奇葩”,因为它跟你认为的保险差别很大,并不“保险”。

▌首先,投连险的保障功能非常非常的弱。

比如这次出事的Evolution也被叫做105投连险,所谓的105就是被保险人一旦身故,身故保险金投资账户价值的105%——其中100%是你自己的钱,多出的5%是保险公司提供的身故赔偿。105%,就是这款产品功能的全部保障杠杆了。

▌其次,投连险的风险极高。

没有保底,投保人选择投资账户后,保费扣除各种费用、保障成本后进入投资账户进行投资,此后的收益、亏损,完全由个人承担。

内地的保险公司,账户是保险公司来设定的,分为不同风险等级,需要向监管部门报备,但资金投向并不完全透明,可投资的范围非常大,从低风险存款到各类基金、高风险的股票、期权等皆可投资;

而香港的投连险,保险公司提供N只基金,客户自己选投一只或几只,还可以挂钩外部基金产品,虽然这条常常被描述为香港投连险的优势,但其实保险公司对基金缺乏约束,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不管是哪一种形态,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专业能力皆有要求。因为投连险的核心就是基金,需要投资者自负盈亏,但因为叠加了“保险”外衣,产品变得更为复杂难以理解,也让销售人员有了更大的误导空间,更容易出事。

但很可惜,绝大部分保险客户对保险的认知,都没有那么深入,甚至认为只要是保险,就一定“保险”,认为演示收益就是真实收益,一定能保本保收益,殊不知,看似四平八稳的“保险”产品里还混着这么高风险的产品。

05

让客户血本无归的,香港安盛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猫妹敢打赌,用不了十年,肯定还有类似事件发生。

你能做的,就是看别人的故事,涨自己的经验。

1)投连险这样的产品尽量不碰,除非你对这类产品的运作模式、这家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有足够的了解。猫妹有投资投连险,且有一段时间了,最惨的时候账户亏10%+(和你的股票比算好的吗?),最好的时候赚10%。现在?不用说,看看股市就知道,怎么涨的又怎么跌回去了呗。但猫妹心态好,知道这些钱投进去以后会发生什么,所以还算淡定。但如果没有这个心理准备,突然看到自己买的“高收益”保险“亏损”这么多,会是什么心情?

2)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就别迷信了吧。

虽然香港保险公司招募了很多到香港念大学的高材生去卖保险,包括不少高考状元,使得整体销售水准大幅提升,但肿么说呢,利字当前,就难免有销售误导。

香港的保险产品就一定比咱家门口的好?香港的保险产品收益就一定高?风险不是照样存在吗!横幅还不是一样拉起来!别的不知道,维权难度确实比咱家门口高好几个level。

当年的平安是拿了巨额的真金白银赔给客户的,安盛这次会吗?香港的保险监管机构什么时候发声?

目前都还未知。

不要过分迷恋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

保险,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保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