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人士看来,2021年健康险大有可为,车险负增长已成定局,保险科技将进入“智能化”时代。而谈及保险股,多家券商表示“看好”。

2020年,保险业迎来巨变!

史上最大力度车险综改正式实施;重疾险时隔13年发布新规;“惠民保”火爆全国;保险资管“1+3”框架全面落地;天安财险等4家保险公司被接管;头部险企掌门人大变更;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再加大……

展望2021年,健康险大有可为;车险负增长已成定局,但盈利水平或仍可保持良好水平;保险科技进入“智能化”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将得到大规模应用;券商纷纷发声表示“看好”保险股……

新的一年,走得远和走得有力同样重要。

健康险持续领跑

2020年,最火爆的依然是健康险。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保险业2020年1月至11月保费收入增速仅6.46%,健康险却依然实现了16.4%的增速,揽收保费7642亿元,成为2020年行业保费增长的重要来源。

2021年,健康险是否能延续高增长?

“受疫情和整体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健康险2020增速有所下滑,全年增速预期15%左右,但相比于其他人身险和财产险业务,仍然是增长最为强劲的险种之一,后续年份仍有望维持这样的增速。”明德精算咨询合伙人蒋冠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总结称。

他分析指出,一方面,随着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乐观向好;另一方面,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推动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新的业务类型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如2020年迅速发展的城市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险(“惠民保”)和长期护理业务更大范围试点推进。

“惠民保不仅可有效缓解医保资金支出过快上升的压力,同时能够避免老百姓因灾难性医疗支出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切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群的保障需求。”对于2020年大火的惠民保,蒋冠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同时坦言,惠民保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如各地特药目录和产品保障没有明确规范,也没有充分考虑医保统筹地区的具体情况;部分地区的保障片面追求价格竞争力,没有充分关注产品的普惠属性,提升的保障水平有限;精算定价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各地的实际经营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健康管理功能暂时缺位,商保的角色定位仍局限于财务转移;医保和商保行业也缺乏跨界交流,尚未形成有效协同,影响参保率的进一步提升。

“随着监管方的协同规范,行业主体的进一步重视,更多基于市场需求体现地区差异化、多元化的产品将陆续推出,通过市场手段完成产品的自然迭代,惠民保项目整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蒋冠军坚定地说。

随着旧版重疾险产品的陆续下架,2021年2月新版重疾险产品将全面上线,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机遇还是挑战?

在蒋冠军看来,重疾新规总体有利于减少理赔纠纷,规范市场销售行为,且为产品保障调整提供了更灵活的空间。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有机会开发组合式、可选择式产品,以满足市场差异化、多元化需求。

“我们也关注到目前健康险市场重疾一险独大的格局在全球范围都比较少见。”蒋冠军认为,后续的重疾险可能在提供定额结付的同时,更多考虑和医疗结合,增加服务属性,切实帮助被保险人管理健康风险和获取医疗服务。

疫情下,价格相对较低的百万医疗险深受消费者欢迎。据艾瑞咨询与众安保险联合发布的《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2020年该险种的用户规模或突破9000万,百万医疗险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保持每年25%至40%的增速,到2025年,全市场保费规模将达到2010亿元。

车险整体利润仍可期

2020年9月19日,车险综合改革正式实施。

在“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下,车险保费收入连续两个月占比跌破60%,且连续两个月实现负增长。2020年11月当月,车险保费收入为653亿元,同比负增长11.4%,相比10月,负增长幅度进一步扩大。

2021年的车险市场,能否走出低迷?

今日保车险合伙人庞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2021年的车险负增长已经是个定局,毕竟新车的产销量还没有回归到正增长水平。同时,车险产业链人员大部分收入也会下降,但一些细分市场的公司会过得不错。

庞博说,车险保费的负增长,对于重资产的公司来说影响确实较大,而轻资产的公司得益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摊回,甚至有财务优化的可能。对于行业来说,车险的经营结果,取决于市场费用的投入水平和保险公司对于固定成本的结构调整。他认为2021年车险整体利润应该还能保持良好水平。

庞博进一步透露,有一些小公司的固定成本率其实跟人保、平安等大型公司差不多,这些公司在行业负增的趋势下,有可能拥有了最大的市场投入空间,反而会实现规模的扩张。还有一些本身只吃有利润业务的公司,只要行业的整体市场费用控制住,他们一样有利润。

但对于部分保险专业代理机构来说,综改后挣扎于存亡边缘,2021年还将更难。

多名保险中介机构管理层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以车商为代表的兼业代理公司因能直接接触到客户,且有主业收入能补给车险业务,存活并不是问题。但对于不能直接接触到客户的多数专业代理公司来说,保费收入正面临毁灭性打击,尤其是那些纯靠收“拎包代理业务员”业务的专业代理公司。

“原因很复杂。”某头部险企全资保险销售公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分析指出,原来保险公司能给百分之四五十,甚至百分之五六十的手续费时,中介机构能挣两个点。而现在保险公司只给百分之十几的手续费,中介机构还是挣两个点。

换句话说,原先处于保险公司和中介机构之间的“层级”已经被挤掉,至少挤掉了两到三级。

“最底下的那个层级把手头的业务给了那些愿意出高价的机构,甭管它是专业代理公司还是兼业代理公司,或是保险公司。”上述负责人说,改革后保险公司只能给出十几个点的手续费,这种情况下,只有那些兼业代理公司为了完成对保险公司的份额,可能会从最底层的“拎包业务员”那里高价收下这部分业务,中间层级自然就消失了。

最上层的大专业代理公司没了中间层级这个桥梁,同时他又接受不了最底下的层级。即便他们能想办法接触到底层的“C+层”,即客户上一层的代理人,但因其盈利模式和兼业代理公司的营业模式完全不一样,他们也不可能自己再去借钱高价收这块业务。“生存情况就相对没那么乐观”。

保险科技开启“智能化”新篇章

随着监管和资本的双重加持,保险科技已成为行业中业务建设越来越重要的一环。疫情更是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保险业在数字化突围上的实践与思考。

以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为例,该公司日前正式推出百万医疗险产品“尊享e生2021”,这也是尊享系列5年来完成的的第19次迭代升级。

众安保险CEO姜兴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众安一直秉性“保险+科技”的双引擎战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保险产品合理定价、智能核保于理赔有着很大关系。

展望2021年,保险科技将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又将如何助推保险主体转型?

“2021年伊始,保险行业刚好处于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智能化又刚刚开启新篇章的时刻。”熊猫保险科技CEO&创始人王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他指出,在这个时刻,主流的科技方向在保险行业的应用主要有5大重点突破。

大数据方面,多数传统险企主要依靠自有数据和历史数据来进行风险厘定,如果可有效利用外部海量数据,则可通过大数据技术帮助其进一步提炼出用户画像、用户需求以及风险识别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其在产品设计、渠道分销和核保理赔环节上提供帮助,从而通过产品的合理定价、精准营销、反欺诈实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标。

人工智能方面,保险行业在某种程度上目前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而人工智能最核心价值之一就是为企业降低成本。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如智能客服、智能外呼、智能保顾、智能理赔都从销售、理赔流程中一定程度帮助险企优化了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云计算方面,目前保险SAAS平台是保险科技公司在云计算领域的主要切入点,也是目前更容易向行业内进行技术输出的部分。通过SAAS平台形式可以实现保险从业机构所需要的展业出单系统、理赔服务平台这些业务系统开箱即用。

物联网方面,通过穿戴设备采集用户的健康数据,可实现智能化分析,建立健康知识图谱,更精准地评估用户的健康状况,从而帮助保险公司进行个性化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定价。同时,通过健康管理指导和健康管理计划可提升用户的交互频次,增强用户粘性,也有助于保险公司降低承保风险和理赔成本。

另外,通过车联网技术收集车辆的行驶数据,可助推基于用户驾驶习惯进行差异化定价的UBI车险。

此外,通过基因技术则可以更有效地识别用户的发病风险,实现产品的精准定价和核保。并且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疾病预防和监测,从而降低理赔风险。

“保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保险行业的格局,互联网保险到科技保险是正在进行的趋势,通过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保险产品及业务流程的创新和重塑将加速完成。”王刚表示。

保险股“涨”声一片

整体来看,2020年的保险股呈现上半年萎靡不振、下半年亮眼的分化现象。

2021年,保险股怎么走?是否值得配置?

“宏观经济支撑,叠加政策松绑,增大投资收益弹性,利好上市险企资产端。”开源证券分析称,随着宏观经济复苏,流动性边际趋紧,长端利率逐步回升至3.3%附近,并有望持续抬升,险资运用压力缓解,为保险股提供估值支撑。

同时,监管多轮政策松绑险资运用,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的险企可上调权益类投资上限,上市险企寿险公司均可提升至30%或35%,空间较大;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放开,险资为市场提供长期资金的同时拓宽自身投资渠道,增加投资收益弹性。

广发证券同样表示看好保险股。从负债端来看,其继续保持2021年全年持续改善的预期。具体表现为:开门红预售的规模增长有望提升代理人士气及收入,形成业务和队伍的正向循环,因此队伍规模有望企稳回暖,利好后续保障型产品的销售;1月份重疾险旧产品的退市;居民收入的回暖提升保障型产品消费能力,社零增速已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且增速持续扩大。

资产端方面,长端利率下滑至3.14%,但考虑到货币供给的“合理适度”、宏观经济的回暖及疫苗影响落地后的服务业修复、全球贸易共振、制造业投资回补,长端利率有望提升,利好保险股的估值修复。

“利率预期企稳,对保险股估值形成支撑。”国盛证券指出,当前长端利率回升至3.3%左右,预计2021年上半年有望继续上行。

国盛证券认为,从宏观层面看,经济数据有望超预期,企业盈利延续修复;央行2020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我国货币政策预计仍将维持稳健中性,不具备继续宽松及过快收紧的基础,对长端利率形成一定的支撑;整体展望,2021年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预计将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2021年上半年有望继续上行,成为推动保险股估值提升的重要推动因素。

另外,国盛证券补充称,2020年三季度以来,10年期国债750天移动平均曲线的下行趋势持续趋缓,但仍将有延续,预计在2021年四季度将出现拐点,届时准备金增提压力显著减轻,甚至有望释放利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