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发现,在全市场有统计的8949家证券私募中,合计注册资金为2075.83亿元,实缴资本金仅有1405.72亿元;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管理人数量仅有117家,占比为1.3%,7800家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从员工数量来看,超过100人的私募机构仅有6家,有7688家私募公司员工不足10人。

多位私募人士向记者表示,放眼整个市场,仍呈现出较明显的参差不齐局面,尤其是在百亿元级私募阵营扩容,甚至多家管理人规模逼近千亿元级后,行业的头部效应更是拉大了差距,归根结底在于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投研能力薄弱所致。

仅8家实缴资本超10亿元

走过2021年,百亿元级证券私募数量提升明显,相比2020年年底的52家,一跃增至目前的117家,增幅高达125%,然而对比整个行业来说,头部效应的显著更是拉大了管理人之间的差距。

记者通过私募排排网获取的数据梳理,在全市场有统计的8949家证券私募管理人中,合计注册资本金为2075.83亿元,实缴资本金仅为1405.72亿元。在8949家私募管理人中,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上有8372家,但注册资金在1亿元以上的有342家;注册资金在5亿元以上有36家,注册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仅有13家。注册资金在20亿元以上有5家,这5家多为企业背景,而个人背景的仅有1家,分别是东航金控、中航信托、中兵财富、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和证大投资。

而在实缴资本方面,100万元以上的8853家;实缴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有4821家;实缴资本1亿元以上有170家;实缴资本在5亿元以上的有21家;实缴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有8家,分别为平安资产、中科招商、东航金控、中航信托、中兵财富、江苏高科、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迪瑞资产。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向记者表示,当前证券私募市场已处快速发展时期,但与国际市场相比仍然缺乏更具优秀的私募管理人。可以预期,未来的10年仍将是中国证券私募行业快速发展时期。

同增资本投资总监包桂芝告诉记者,证券私募当前头部效应显现,也拉开了竞争格局。头部私募规模提升,规模效应也在逐渐显现,但也要看到超额收益在逐步衰减,反映了投研能力不足的问题。

中小型私募占比达87.16%

记者统计数据显示,从管理规模方面,百亿元级私募数量有117家,全市场占比仅为1.3%;管理规模在50亿元至100亿元的有81家;管理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的有238家;管理规模在10亿元至20亿元的有295家;管理规模在5亿元至10元的有415家;管理规模在5亿元以下的有7800家,全市场占比高达87.16%。整体来看,小型私募占比近九成,确实反映了证券类私募参差不齐的市场格局。

龙舫表示,导致证券类私募头部效应显示的主要原因在于,绝大部分私募的资产、策略和研究风格较为单一,如果未来10年能够把握好机会,中小型私募仍然可能成为大型私募。预测未来会有大量实力不够强、业绩不够突出的中小型私募公司被淘汰。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荣浩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行业会把管理人按照管理规模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百亿元级作为第一梯队。能够跻身百亿元级阵营的私募,一般呈现产品业绩表现稳定、超额收益较高且回撤较低等特征。

记者发现,除了管理规模反映了行业良莠不齐的特征外,私募机构的员工数量也是一个指标。数据显示,私募机构员工在100人以上的仅有6家,在50人至100人的有24家,在20人至50人的有281家;10人以下的多达7688家,占比高达85.9%。

在行业快速发展时期,中小型私募如何把握黄金机遇、如何实现突围?龙舫表示,对于中小型私募来说,必须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例如提高资金实力、提升产品辨识度和保持优异业绩等。对于规模较大的私募来说,除了再度提升抗风险能力外,需要改变资产、策略及风格单一的局面,需要在团队建设和技术上的投入,构建大类资产配置能力。

包桂芝告诉记者,无论是股票多头、主观交易或量化策略,市场风险决定了产品的波动率,投资人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然后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做配置。

本报记者 王 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