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触底反弹,不少私募机构暂时摆脱产品提前清盘的尴尬。

据通联数据Datayes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共有344只私募产品复权净值回升至清盘警戒线——0.8元上方。但是,仍有2887只私募产品最新净值仍低于0.8元。

“产品净值回升到清盘警戒线上方,也让我们能够喘口气。”一位国内大型量化私募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过去一周要求产品提前清盘的高净值人群明显减少;但是,询问产品净值何时回升到1元上方(产品保本)的高净值投资者依然络绎不绝。

他透露,部分高净值投资者甚至给他算了一笔账,既然过去一个月产品净值能从0.75元回升至0.83元,以此类推,私募产品应该能在未来一个半月彻底收复投资亏损失地。

“这反而给我们带来新的业绩压力。”这位国内大型量化私募机构负责人感慨说。过去一个月产品净值之所以回升至0.8元上方,一方面得益于A股股指触底回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此前调仓产生了超额回报;但是,这种超额回报未必每天都出现。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A股波动性依然较大,目前不少私募基金调仓举措显得格外谨慎,生怕自己再度“踩到雷”令净值再度跌破清盘警戒线。

在多位私募基金人士看来,尽管不少股票存在着较高投资价值,但私募基金能否敢于抓住机会大举建仓抄底,仍是未知数。

“经历年初的净值大幅回撤,加之市场投资风格频繁快速切换,如今私募基金都不愿冒险,令他们产品净值收复亏损失地的时间被拉长。”一位财富管理机构客服总监向记者坦言。但是,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不愿长期等待。目前已有不少高净值投资者明确表示,若6月底私募产品无法收复投资亏损失地(将产品净值回升到1元上方),他们就可能提前赎回私募产品份额并转投公募基金产品,因为他们认为公募基金产品可以随时申购赎回,令他们更有机会灵活投资获利。

“这意味着,在刚刚摆脱产品提前清盘压力后,留给私募基金收复投资亏损失地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坦言。

私募产品净值回升的“喜与忧”

通常情况下,多数私募机构会将产品清盘警戒线设定在0.8元,即若产品净值跌破0.8元,投资者有权向私募机构要求产品提前清盘。

一位国内多策略私募基金投研总监向记者透露,在3款私募产品净值均跌破0.8元后,过去1个半月他们采取了多项业绩自救措施,包括先大幅减仓以降低产品净值回撤幅度,以及在3月中旬趁着政策利好大幅增持被低估的房地产、新能源与金融股。如今,这3款产品净值终于回升到0.83-0.87元之间。

“这的确让我们长舒了一口气。”他直言。在产品净值跌破0.8元后,多个产品代销渠道均反映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的业绩不满情绪,要求产品提前清盘。如今随着产品净值逐步远离清盘警戒线,部分高净值投资者不再嚷着要求产品提前清盘,甚至表示愿意再持有一段时间观察私募产品能否尽早收复投资亏损失地。

这位多策略私募基金投研总监指出,每逢周五,询问产品净值最新变化状况的高净值投资者依然不少,如今他特别担心自身调仓策略失误导致产品净值再度跌破0.8元清盘警戒线,重新引爆高净值投资者的问责压力。

记者多方了解到,随着越来越多私募机构动用自有资金认购旗下产品份额以提振投资者信心,众多高净值投资者还特别关注私募机构是否对不同产品“厚此薄彼”,即有些产品自购金额较多,有些产品自购金额偏少。

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向记者无奈表示,这也令他们颇感头疼,因为他们的大部分自有资金,主要投向今年以来净值跌幅较大的私募产品,希望能与这些产品投资者“共输赢”,但有些高净值投资者认为私募机构的自有资金认购分配不够公允,也会触发彼此矛盾。

“如今,我们每周都在举行投资者沟通会,向不同产品高净值投资者解释不同产品自有资金认购金额不一的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他告诉记者。但他发现,众多高净值投资者仍偏执地认为——若私募产品获得更多的自有资金认购,私募机构就会“偏袒”这些产品,将更好的投资策略优先配置到这些产品,令后者尽早收复投资亏损失地,由此带来诸多不公平现象。

财富管理机构“推介”公募产品背后

上述财富管理机构客服总监向记者透露,尽管近期越来越多私募产品净值回升并远离清盘警戒线,但私募产品销售难度依然有增无减。

“很多高净值投资者选择观望,甚至不少人明确表示,若已投资的私募产品净值没有回升到1元上方,他们将不考虑投资其他私募产品。”他告诉记者。这令他们顺势转变策略——暂缓多家知名私募机构产品的代销业务,转而建议高净值投资者增加公募基金产品的配置力度。

究其原因,公募产品可以随时申购赎回,令高净值投资者投资运作更加灵活,减少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发生几率——若他们认为公募基金净值回撤幅度超过自己风险承受力,完全可以迅速赎回离场;相比而言,私募产品有相对较长的封闭期,一旦产品业绩持续回落,就容易爆发矛盾。

他还发现,目前对私募产品尽早回本呼声最高的,主要是“将大部分资金放在一两个产品”的高净值投资者。由于这一两款产品净值大幅回撤,他们更加难以忍受个人财富遭遇大幅损失。

“因此,我们也建议他们将剩余资金投向公募产品,通过配置不同类型产品与不同流动性产品,变相实现资产分散配置。”一位财富管理机构资产配置部主管向记者直言。目前不少高净值投资者已采纳他们的上述建议,开始考虑配置净值波动性较低且业绩相对稳健的公募产品。

“但是,这些高净值投资者能否继续信任我们所推介的产品,还得看私募产品能否尽早回本,若这些私募产品净值回本持续遥遥无期,越来越多高净值投资者很快会改换门庭。”他指出。

(作者:陈植编辑:曾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