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公募基金数量过万之际,迷你基金也成为行业关注重点。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去年8月至今年8月5日,清盘基金代码多达327个,清盘原因大多为基金资产净值低于合同限制以及基金持有人大会同意终止。其中,九泰基金清盘了16个代码,成为“迷你基金之王”;民生加银也有13个基金代码被“删除”。


【资料图】

业内不乏迷你基金逆袭的案例。2021年,曾经有一只基金在6个季度内,规模飙升1931倍,从迷你基金变身为258亿元的“巨无霸”。

迷你基金困局

“迷你基金是全行业问题。”沪上某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左伊(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大部分基金公司都曾经受迷你基金困扰。

迷你基金是指除发起式基金以外,规模在5000万元以内的公募基金产品。“迷你基金之所以不被待见,是因为投入产出比不匹配。”左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即便管理费收入微薄,基金会计还是要做账,基金经理即便“一拖多”也会牵扯精力,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比较鸡肋。

“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来说,没有哪家基金公司喜欢迷你基金。”沪上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士陈雨(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5000万元的规模,算是迷你基金的‘监管线’,规模在2亿元以内的基金都比较鸡肋。”

“当迷你基金成为行业性的问题,监管肯定会站出来,逻辑很简单,不能只管生,不管养。”佐伊指出,迷你基金如果数量不受控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面临很大的压力。

基金清盘的历史数据,也印证了全行业都遭遇“迷你基金”的烦恼。即便是行业头部的几家公司,时不时仍有基金清盘。不过,从清盘基金的数量来看,中小型基金公司是“迷你基金”的重灾区。

对于迷你基金的成因,某资深基金研究人士将其归为两大类。委外是很重要的一个成因,很多保险的委外资金,可能是3亿元、5亿元、10亿元,这类机构定制的产品,成立时硬生生拉了一些零散客户,满足200户的成立条件。当机构资金撤走后,基金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除了机构定制基金以外,其他“迷你基金”的诞生多因为市场的优胜劣汰。

保壳之战

“头部和腰部的基金公司,往往有上百个甚至数百个基金代码,委外产品到期后,清盘是很自然的一个选择。”左伊认为,在市场化发行的背景下,往往头部基金公司“保壳”的动力不足。

对于一些中小型基金公司而言,旗下基金数量并不多,且普遍规模较小。“产品数量少的基金公司,每个代码都很珍贵”,北京某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尤其是一些创新型的产品,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有着比经济利益更高的意义,仍有抢救的价值。

“监管的导向很明确,该清就清。”左伊指出,监管在实际运作时并不是一刀切,只会窗口指导,并没有强制性的措施。

事实上,除了持续营销外,还有部分基金公司用自购为“迷你基金”续命。除了这类常规操作外,还有一些离奇操作:比如,诺安基金旗下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曾在今年接手一只规模仅有201.11万元的“迷你基金”。

公募基金运作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在过去数年,行业也不乏将“迷你基金”做大的案例。尤其2021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年内收益榜上曾经出现过“迷你基金”占据半壁江山的“奇景”。

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暴涨神话并不罕见。在2021年,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完成“逆袭”,在6个季度内,实现了从1337万元到258亿元的规模飙升。

相比主动权益基金的“逆袭”神话,ETF这类被动产品的竞争更为惨烈。某位ETF头部管理机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ETF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流动性,马太效应尤为明显,每个细分品类的规模都集中在头部,后来者很难有翻盘的希望。”

目前来看,各个热门泛行业赛道均已有ETF产品布局,热门行业ETF产品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有卖方研报指出,产品同质化、指数投资价值低与相关行业主题未在市场风口是迷你基金出现的主要原因。

九泰基金瘦身

截至8月5日,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九泰基金清盘了16个代码。对于一家中小基金公司而言,这一过程难言轻松。

“机构定制产品往往对于回撤要求高,并不刻意追求高收益,这类产品清盘的影响相对较小。如果是亏损基金,则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左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伴随基金清盘,回本希望也随之破灭。

“频繁清盘将一定程度影响基金公司的品牌。”陈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机构定制基金从名称上也看不出来,除非去翻阅定期报告仔细研究,显然大部分投资者都不会去翻。

对九泰基金而言,清盘的痛苦或许还将持续。截至今年二季末,九泰基金45个基金代码中,仅23个基金代码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还有12个基金代码规模不足1000万元。

事实上,九泰基金的基金数量也呈递减之势,截至8月5日,九泰基金旗下有43个基金代码,而此前四个季度末的基金代码数量分别为45、48、54、59,已连续四个季度缩减。

“基金数量突破万只了,但是有些投资者的持有体验不佳,监管估计也是想希望大家出精品。”陈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迷你基金”压力的同时,行业也不乏“清流”。一家头部基金公司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所在公司成立超过18年,目前仍没有迷你基金的烦恼,也从未经历过迷你基金的清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