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但仍有一些零星的小规模聚集性感染时有发生,近期发现的大多数聚集性感染都与进口冷冻食品有关。为此,中国正在加强冷冻食品的边境检疫措施。

但专家认为,消费者从冷冻或冷藏食品包装中感染病毒的风险仍然很低,这是由于病毒要在食品包装袋上存活需要同时满足多个低概率事件,并且包装袋在每次的移动或触摸时,病毒的活性都会被稀释。

中国疾控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冷冻的海鲜或肉制品可以将疫情暴发国家的病毒带入中国。”

他还表示,研究发现进入冬季后,很多货物运输产生了类似冷链的运输传播环节,应加强对国际货物的检测,增加抽检比例;对运输国际货物的载体进行环境采样,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核酸检测等。

在过去的五个多月中,中国表示已经在许多进口的冷冻食品或其包装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的痕迹,包括厄瓜多尔的虾、俄罗斯的鱿鱼、挪威和印度尼西亚的鱼、巴西的牛肉和鸡翅。

根据央视援引的海关数据,2019年,中国进口了超过480万吨肉类和620万吨水产品。而今年的进口量出现了飙升,仅前六个月就进口了470万吨肉类产品。

尽管专家认为,附着在食品包装上的很可能是不具有传染性的死病毒的基因片段,但上个月,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在追踪青岛暴发疫情的源头时,首次在进口冷冻鳕鱼的包装上检测到并分离出活病毒,并证实与被新冠病毒活体污染的外包装接触可能会引起感染。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从这次感染的患者病毒中检出的基因序列与食品外包装上分离获得的病毒检出的基因测序是一样的,所以这次传播链是非常清晰的,说明处理冷链食品的搬运工人被冷链食品外包装上的病毒感染了。”

高福还表示,在发现了新冠病毒新的传播链后,应该要坚决杜绝新冠感染者参与到冷链食品的包装环节。但他称目前尚未从海鲜食品中分离出活病毒。“冷冻食品本身带病毒的风险很小,但也不能排除。”高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专家表示,感染者要污染食品包装需要一系列低概率事件同时发生,比如感染者需要携带足够高的病毒载量,并且在不佩戴口罩的情况下咳嗽、打喷嚏大喊大叫。病毒还必须在国际运输的漫长旅途中幸存下来,并在卸载和包装时保持病毒在包装袋表面的活性。而食品接收端的处理人员必须先接触到病毒,再触摸他们的鼻子或嘴巴,从而感染病毒。

此前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长从数小时至数周不等,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和其附着面的类型。中国海关总署已经表示,正在加强边境对进口的冷链食品进行的检疫和预防性消毒,并加强机构间合作,以阻止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进口传入。

高福对第一财经记者强调了目前阻断病毒通过冷链传播的四项重点工作,首先是要坚决杜绝新冠感染者参与到冷链食品的包装环节,第二是冷链食品外包装出口单位要检疫,第三是当冷链食品进入到中国时,我们要对外包装再次进行检疫,第四是应该对外包装进行消毒工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