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复仿制技艺能在周原岐山一带流传至今,与岐山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厚重的历史底蕴紧密相关。
岐山古称“西岐”,是炎帝生息、周王朝肇基之地,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商代末期,古公亶父率周部族由豳迁岐,在周原地区建邦立国,而后文王治岐兴周、武王伐纣灭商。伴随着周朝礼乐制度的确立和推行,西周王朝将青铜礼器的铸造和使用推向了鼎盛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论语》有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些无不与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岐山源远流长的青铜文化,为这片古老的土地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
周原岐山一带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著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小盂鼎等国宝级青铜器,都是从这里出土的。
(毛公鼎 资料图)
伴随着青铜器的诞生,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出现了。《韩非子·说林下》中有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青铜器仿制之说。到了宋代,则有“肇新宋器”之说:“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说明在宋代,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已较为繁盛。
“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历史久远,主要复仿商周时期的青铜文物。每件仿品必须有原型。”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文史馆工作人员王文耀说。
据介绍,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有复制和仿制之分。复制是在文物原件上翻制模具,其大小、花纹、铭文等完全同原物一致;而仿制,是对不能直接在原物上翻制模具的青铜文物,根据其照片、线图仿制,使它与原物的大小、重量、表面颜色、残旧程度一致,有条件的还要尽量使仿制品的质地与原件一致。
“自清代晚期开始,岐山青铜器复仿铸造开始采用砖范陶范铸造法和翻砂铸造法,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兼容引进了失蜡铸造工艺。”王文耀介绍,“久经传承的技艺和近现代工艺的融入,造就了岐山复仿制青铜器匠人的精湛工艺。”
5月22日,记者在岐山新王朝文物复制厂看到,这里的厂房小院里,各种青铜器制作器材一应俱全。
在仅有几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岐山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省级传承人于安君伏在案桌前,专注地塑刻着一件青铜器模型。只见他右手稳稳地拿着刻刀,时快时慢精雕细镂,辗转挪移间,半面精美的纹饰便刻画在模型一侧。
(于安君在工作室雕刻青铜器模型)
“你看,这就是何尊的蜡质模型。我做的这一步是手工补刻纹饰。周朝的青铜器除了造型端庄、工艺精巧,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周身纹饰尤为精美。”谈起青铜器复仿制,于安君滔滔不绝。
今年48岁的于安君出生在岐山县一个文物世家。他的祖父于宝元是岐山颇具名气的铸铜艺人,善于钻研青铜器复仿制技术,制作的陶范(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较好地继承了西周传统铸造技艺。于安君的父亲于少特长期从事文博工作,擅长文物研究,对青铜器的铜、锡、铅成分配比有一定研究。他的技术大大提高了青铜器铸造的成品率。于安君从小深受家庭影响,对青铜器铸造情有独钟。
1995年,于安君进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参与发掘与修复工作,开始深入学习文物修复技术。“要想完整地复制出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器,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青铜器复制包括塑型、刻纹、翻模、浇铸、做旧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稍有疏忽,最终的作品就会成为残次品。”于安君说。
“以近现代青铜器复仿制大多采用的失蜡铸造法为例,其铸造工艺大致分为以下几步。”于安君说,首先制造模具,就是用泥土或石膏塑型;塑好型并进行雕刻后,在其之上用石膏和硅橡胶翻制模具;然后再将石膏模具压制成蜡件,并用砂和石膏将蜡件包裹住加温脱蜡,做成石膏空腔;再向空腔中浇铸青铜汁,做出青铜器毛坯;最后进行整形作色等细致加工。如此,一件精美的仿古青铜器就初具雏形了。
仿古青铜器要想做好,除了合金的比例,很大程度取决于做锈工艺的好坏。“青铜器的锈色有绿锈、红锈、黑锈等几十种锈色,每种锈色的年代都不一样。还原出真实的锈色和锈迹,并让它们自然呈现在青铜器的外表上,才能代表青铜器仿制的最高技艺。”于安君说。
为此,于安君走访了许多有关专家,购买了大量相关书籍专心研究,并买来大量原料进行琢磨研习。日复一日,于安君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摸索,采用多种传统配方和技法对青铜成品反复渲染渗透,力求高度还原自然真实的锈色。最终,他全面熟练掌握了青铜器复仿制技艺。
近30年,于安君不断创新和改进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他传承并研创的青铜器复仿制技艺、历代铜镜范铸工艺、金石传拓技艺等多项技艺,已入选陕西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项目。在岐山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他开设了一间金石技艺传习所,广招学员,热心带徒,传承推广青铜器复仿制技艺。
距离岐山不远,同处周原地区、受周原文化濡染颇深的扶风县午井镇,有一户赵姓人家,三代工匠也都在传承青铜器复仿制技艺。事实上,由于祖辈经历类似、兴趣相投、彼此相熟,赵家与于家是世交,多年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技艺。
在位于午井镇的宝鸡轩宣青铜艺术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赵家第二代传承人赵智轩介绍,自1994年创办轩宣青铜器复制厂以来,他们公司已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等20多家文博单位复制展品,为西北工业大学等10多家高校复制教学标本。
今年32岁的赵凯是家族第三代传承人。在青铜器复仿制方面,这位90后年轻人想法很多、创新不断。
(宝鸡轩宣青铜艺术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使用失蜡铸造法制作青铜器蜡质模型)
“上大学时,我结合所学专业开了家网店,在网络上推广青铜艺术品。”赵凯说,毕业后,他全身心跟随祖父和父亲研习青铜器复仿制工艺,并试图在制作工艺上寻求创新。
“从以前的手工拓模,到现在运用3D扫描、3D打印技术制作原始模具,我们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已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赵凯一边带记者了解青铜器复制的各个流程,一边详细地介绍。
随着对青铜文化了解得越来越深,赵凯传承青铜器复仿制技艺的责任感、使命感愈发强烈。近几年,赵凯将主要精力放在青铜文化推广、文创产品设计和文化人才培养上。几乎每个月他都带着展品到全国各地参加一两次展览。
“在一次参展过程中,一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对青铜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他充满求知欲的眼睛里,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赵凯说,从那以后,他更加坚定了要做一名青铜文化的传播者。
近3年,赵凯经常受邀到西安美术学院等高校开设讲座,向年轻人传递青铜文化的魅力;参与进博会、国际丝绸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向全球友人展示青铜器的魅力。
(宝鸡轩宣青铜艺术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厅里展示的青铜器复仿制工艺品)
谈起未来的非遗传承之路,赵凯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深入挖掘青铜文化,通过开展游学、研习等活动弘扬中国青铜文化,努力为文化自信添砖加瓦,让更多人了解青铜器、爱上青铜文化。(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