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期,国家文物局印发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古代碑刻、摩崖石刻等文物共计1658通(方),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代,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宝鸡市5通碑刻入选,分别是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唐万年宫铭碑、杨珣碑、唐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杨珣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唐万年宫铭碑、唐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另外,宝鸡市历史上出土的10面石鼓也入选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图左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图左下:唐万年宫铭碑;图中:杨珣碑;图右上:唐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图右下: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
唐九成宫醴泉铭碑:石质,唐贞观六年(632年)。碑高1.92米,上宽0.89米,下宽0.99米,厚29.5米,碑首为六龙浮雕,碑身为一块石质考究的墨玉石,矗立在一青绿麻石龟座上。碑文为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计1100余字。全文记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并介绍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故事。唐九成宫醴泉铭碑,以书法、文章和刻石工艺俱佳,驰名中外,世称“三绝”碑。1956年8月公布为第一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由陕西省馆藏文物鉴定组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唐万年宫铭碑:石质,唐永徽五年(公元654年)。碑通高2.54米,上宽0.76米,下宽0.79米,厚0.25米。碑首是一个六龙高浮雕的造型,象征着皇权,碑首碑身连为一体,材质是是当地的石灰石,碑座是龙生九子之一赑屃的造型。碑石两侧细阴线雕饕餮纹饰和二方连续的蔓草花纹图案,绕周边是一圈连珠纹,图案美观大方,碑首狰狞威严的六龙互相缠绕,代表了皇权的尊严。碑文是唐高宗李治在万年宫避暑时对万年宫的建筑以及盛夏时期周围环境、气候、物候的描述,碑文分序文和铭文两部分,总计743字,碑文为骈体文式,多为四六排句,对仗工整,碑额标题篆书“万年宫铭”四个大字,正文书体行草兼有,行书为主,书艺风流飘洒,超脱俊逸,极受书家及爱好者的赞誉和推崇。1979年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1987年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杨珣碑:位于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永安村,刻于唐天宝十二年(753)。青石材质,螭首,方座,通高6.67米。其中碑首高2.13米,碑身为一整块高3.18米,宽2.19米的大理石雕凿而成,碑座两层,高1.36米。碑文隶书,26行,满行57字,唐玄宗李隆基撰文并书,记载杨珣门阀家世及生平德行;碑阴有北宋绍圣二年(1095)题记。杨珣碑是御制御书的唐代名碑,体现了唐代碑刻的高大华美和形制特点,是现存碑刻中极具代表性的唐代碑刻精品,碑文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长115厘米,宽69厘米,厚8厘米,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隧道,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卧式,正面磨光刻铭,无篆额,无碑首、碑座。碑身有细直的阴刻单线栏界及边框,刻文楷书,兴善寺僧觉支书丹,撰文、刻工均无载。碑文主要记载了唐懿宗、僖宗时期供奉法门寺真身舍利的规模。此碑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石质献物账,对研究我国唐代职官制度、僧伽制度、作坊制度、度量衡制度、金银工艺、琉璃制作、丝绸织造、服饰品类、宫廷茶具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长11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隧道,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卧式,正面磨光刻铭,无篆额,无碑首、碑座。碑身有细直的阴刻单线栏界及边框,刻文楷书,僧澈撰文,沙门令真书丹,刻工无载。碑文内容记述法门寺的由来和唐代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的历史,以及“会昌法难”祸及法门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了佛骨舍利的形状和咸通年间迎奉舍利的盛况。
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我国文物资源中特色鲜明、价值突出的重要类型,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下一步,宝鸡市文物局将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碑刻石刻文物本体保护展示项目,加强碑刻石刻的价值阐释,全面提升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宝鸡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