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湛江市妇女儿童中心组织我市部分家庭,开展“我们的节日——庆元宵,助冬奥,一起向未来”主题公益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它既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浪漫节日,也是“百枝火树千金屧”的中式狂欢,更代表“扶老携幼返故里”的合家团圆。连日来,湛江日报也有不少关于元宵节的报道,如市博物馆举办“我们的节日·元宵节”活动,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历史发展、风俗习惯,让大家手工制作虎年头饰;市妇女儿童中心组织我市部分家庭制作属于自己的冰墩墩、雪容融,给冬奥加油助威……

这些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当然也颇有趣,但出于疫情防控等方面的考虑,这些活动都是在很小范围内开展的。市民甚至还没获知报名参加的方式、途径,就已经看到报道见报。有一种与元宵节活动“擦身而过”的即视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开展好元宵节等“我们的节日”的组织活动,如何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绽放新的光芒,很值得重新思考。

有研究传统民俗的学者认为,与中国其它节日强调合家团圆不同,元宵节更突出普天同庆的主题。作为春节的最后高潮,元宵节强调全民参与,大家一起赏月、赏花灯、猜灯谜、看舞龙舞狮,展现的是一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热闹景象。而时至今日,这种热闹气氛渐渐被标签化,甚至被简单地等同于“吃汤圆的日子”。在商家超市的推动下,仿佛元宵节就剩下了“吃汤圆”这个“保留节目”,在年轻人群体中,元宵节的影响力甚至还不如西方情人节。

在湛江,其实元宵节文化相当丰富多彩。比如年例活动、飘色巡游、北坡游鱼等。清道光年间编修的《遂溪县志》有这样的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花,打秋千,赌灯谜,士庶欢游达旦。”清代吴川举人吴河光有“元宵风景正清和,游女如云逐队过”之佳句。在努力推进大文旅开发的当下,如何把这些有湛江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民俗“激活”,是一道必答题,一篇大文章。

其实外地不乏元宵节活动的优秀案例,比如“网络元宵节”等文化活动火热展开,利用互联网致敬传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中来。从网络分享到网络讨论,再到开设“云”课堂,网友在线体验花灯制作,“见人见物见生活”。本因疫情防控限制人数的活动,搬到“云”上就一下子激发了新活力。也有地方推出“心愿汤圆”“圆墩墩诞生记”“赏灯地图”“线上灯谜”“送你一朵大烟花”等策划,在创新技术、创新形式的加持和助推下,“玩转”元宵节。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