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若寻找她请西出阳关……”马兰,我生于此,长于此。时过境迁,我离开马兰已有8年了。某天,我在连队的图书室里看到了《林俊德》这本书,一瞬间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熟悉的《马兰谣》……

那是一个冬天,18岁的父亲响应号召,毅然登上了前往祖国边疆的火车。从繁华都市到茫茫戈壁,历经7天,在火车的汽笛声中,父亲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马兰。


(资料图片)

马兰基地附近的戈壁滩

新兵连的三个月很快过去,父亲被分到了生产基地。当时马兰的条件十分艰苦,繁重的生产工作更是让父亲疲惫不堪。但父亲有一个没有告诉旁人的理想:考上军校,成为共和国军官。于是,他白天参加生产工作,晚上挑灯夜读,利用所有零散时间复习,加班到凌晨更是常有的事。据父亲说,为了考学,当时手电筒的电池都用了好几盒。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在第三年入了党,同时也考上了军校,完成了他兵之初的梦想。

父亲从军校毕业后回到了马兰,经过家人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从小喜欢军人的母亲一眼就相中了父亲。几年后,我在马兰部队医院出生了,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自我记事起,便很少能见到父亲,生产基地离大院很远,而且那时单位干部少,许多工作压在父亲肩上,所以父亲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

作者两个月时的全家福

在我上初中之前,我的生活中好像只有母亲,父亲对我而言更像个“陌生人”。戈壁滩的荒凉不可怕,但与父亲的聚少离多对我和母亲而言才是最大的困难。我总是看见母亲边打电话边掉眼泪,我知道电话那头是父亲。我也会羡慕别的孩子天天有父亲陪伴,放学有父亲接送。

我也埋怨过父亲,但渐渐地,我开始理解他。父亲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从军25年,他向我展示了什么是马兰精神。是一个个像父亲这样的人,舍小家为大家,一点点将马兰从茫茫戈壁滩建设成沙漠绿洲,在那里生活了15年的我,见证了她的改变。

我庆幸自己生长在马兰,生长在这片前辈们奋斗过的红色土地。那段时光深刻地影响着我,让我接过父亲肩上的责任,身着军装,身处西藏,成为了一名戍边军人。

戈壁滩里的胡杨树

我永远记得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军旅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焦玉哲

整理:张云召 韩柽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