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下称“管理条例”)。

记者对比之前实行的“管理条例”发现,合资寿险公司中外资持股比例从最高不得超过50%放开到51%。这也意味着外资险企有机会在合资寿险公司中实现控股,拥有更多话语权。同时该条例取消了对“外国保险公司持续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的年限要求和注册资本、分支机构管理等方面的限制。

“管理条例”在进一步放开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又首次增加了两条规范股权管理的内容。一是外资保险公司至少有1家经营正常的保险公司作为主要股东,进行股权变更的,变更后至少有1家经营正常的保险公司作为主要股东。二是外资保险公司主要股东应当承诺自取得股权之日起5年内不转让所持有的股权,并在外资保险公司章程中载明。

51%意味着控股

法律从业人士告诉记者,此实施细则放宽了准入门槛,会吸引更多外资保险公司来华。同时进一步规范外资保险公司的股权管理,明确主要股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最高持股比例从50%放宽到51%,核心在于控股,这意味着外资保险公司在合资寿险公司被允许拥有控股权。

事实上,此前包括中信保诚在内的诸多合资保险公司,均采用50∶50的股权结构。且股东绝大多数采用了产融结合的模式。上述法律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两个股东各占50%被认为是最差的股权结构,双方拥有均等的收益权、决策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公司僵局,不利于长期发展。

一直以来,外资险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较低,发展相对缓慢。根据银保监会数据,2018年全年,外资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约为6.85%,外资财险公司市场占比仅为1.94%,均与2017全年基本持平。

加速布局在华市场

事实上,自去年以来,政府部门已经释放出对外资进一步开放保险行业的信号。今年5月,中国银保监会则从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拓宽商业存在和扩大业务范围等方面,提出12条银行业、保险业新开放政策措施。今年7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宣布推出“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等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11月7日,国务院印发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其中包括“减少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和开展相关业务的数量型准入条件”。

随着政策逐渐放宽,2019年以来,外资险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11月14日,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获批成为中国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今年10月底,慕尼黑再保险集团旗下的德国安顾集团股份公司宣布,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区管理总部,主导集团在华战略规划。今年8月,安盛保险刚刚完成从合资公司到外商独资保险公司的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11家外资保险公司增资获批,外资保险公司增资金额累计达46.66亿元。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一共设立59家外资保险法人机构和131家代表处。

事实上,中国的保险业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据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到2018年年底,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分别为2724元和4.22%,较上年分别增加93元和减少0.2个百分点,与同期682美元和6.09%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上述报告还提到,财险业面临保费增速放缓尤其是车险业务增速下滑、经营利润下降的问题,人身险面临必须转型发展、保费增长放缓且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问题,全行业都面临中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弱、盈利难的问题。

一位合资险企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外资险企历史悠久,在产品研发设计、客户服务、营销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都有成熟经验,进一步开放加速外资险企布局中国市场,带来先进的技术、人才等资源,同时也将给中资险企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整体来看,不同性质的险企将在竞争与合作中,更好地推动我国保险业进一步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