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加上疫情影响,银行网点加速收缩。

第一财经根据银保监会数据统计,截至12月14日,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800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若算上去年,两年来全国已有6000多家银行网点终止营业。其中,国有大行退出的网点较多,农商行网点退出的较少。

“早些年,银行处于跑马圈地的时代,很多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并没有完全考虑需求,设立的一些网点超过实际需求。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今年疫情以来,很多企业和个人在网上可以直接用手机办理金融业务,对网点柜台的依赖度大大降低。一些银行网点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一位银行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

一位国有大行西南地区二级分行行长称,一台多功能超级柜台就要十多万元,加上房租、电费、人工等费用,每年的开销不在少数。如果网点附近人流量较少,或者金融机构竞争较强而当地无特色产业,网点每年的收益是覆盖不了成本的。

持续收缩但不会完全消失

近年来银行网点数减少的原因之一是,银行数字化转型趋势日益明显,银行业提高了以技术、数据、场景为依托的线上服务能力,推动“线上+线下”“人工+智能”的融合一体服务模式。客户不需要到网点,大部分金融服务就能得到满足。

今年3月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交易笔数达1637.84亿笔,同比增长7.42%,交易金额达1657.75万亿元;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214.51亿笔,交易金额达335.63万亿元,同比增长38.88%;电商平台交易笔数达0.83亿笔,交易金额达1.64万亿元;全行业离柜率为89.77%。

同时,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称,此前,银行网点的布局并不科学,不少银行为了抢夺市场,利用其“大本营”注册所在地的资源,设立了大量网点,出现了资源浪费。目前正准备大幅合并或撤销一些网点。

“有些网点每天来不了多少顾客,以前都是多个窗口办公,现在一般开两三个,上午就完成大部分业务,下午的人很少。另外,柜台员工工资较低,对年轻人又没太大吸引力。早些年,我们在招聘的时候,还会挑应聘者的学校,现在能招到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年轻人就不错了。”一位国有大行办公室人员称。

但并不是所有申请网点终止营业的银行都能获得批复。例如,11月21日,新疆自治区克拉玛依银保监分局在《关于工商银行克拉玛依阳光支行终止营业的批复》中称,不予核准该支行终止营业。原因为,因毗邻农贸市场,小区人口密集,老年及高龄人员较多,支行终止营业将无法满足周边居民及商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另外,记者也注意到,一些银行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也开始下沉经营,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县域或者乡镇开设网点。“这是监管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我们必须触及此前不敢做的业务,扩大服务对象。”一位国有大行人士称。

“可以预计,银行网点收缩的态势还将持续,但不会完全消失,因为网点的部分功能无法替代。金融科技很容易替代网点的交易功能,但是网点的销售功能很难全部被取代,特别是个性化金融服务,比如一些非标准化的、根据客户量身打造的金融产品需要专业人员面对面交流。另外,部分群体对网点的需求客观存在。老年客户习惯接受实体网点服务,对于电子银行和金融科技的信任度比较低。高净值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多样化、定制化,面对面服务效率更高。”北京大学金融学博士后骆振心称。

银行如何迎接数字化?

今年疫情促成了“非接触”数字服务的试水与应用,对银行是机遇也是挑战。银行应该如何迎接?

中金公司分析师张帅帅称,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机构竞争不在于单一产品或业务,而是场景、生态的竞争,本质是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的竞争。未来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有望集中,尤其是表外业务(资本消耗较低),这类机构能够快速适应客户结构/需求变化,能够有效触达和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客群。头部银行机构应以开放银行视角输出金融产品服务,从而切入供应链与核心企业或政府机构共建非金融类场景,以股权注入或战略合作模式获取股票交易、财经资讯等高频金融类场景,从而提升场景、数据获取能力。另外,重构商业模式的基础在于生产关系,组织架构、薪酬激励等变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数字化前台上,需要根据生物识别确定客户信息后,根据积累的客户大数据信息建立每个客户的画像,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金融服务和营销内容呈现在客户的手机客户端以及客户迈入智能网点后的营销广告屏上,并使用智能客服迅速响应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在数字化中台上,需要从组织结构和业务结构两方面入手,形成敏捷化组织和模块化业务开发流程。数字化后台上,注重分布式架构和数据湖建设等。”中信建投分析师杨荣表示。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对记者表示,银行应该加大对数字化系统的投入,尤其是离线化的应用。目前,不少业务不需要到银行办理,下一步银行要扩大线上服务范围,推进全流程智能化。接入数字证书,利用新技术,研发电子签名等系统,兼顾顾客使用便利化和保障金融交易信息安全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