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金?
基金是一种间接的证券投资方式。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即具有资格的银行)托管,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投资,然后分享收益,当然也得共担投资风险。
基金被深套怎么办?
“解套”这个话题,想必人人都有关心。尽管大多数人都知道,一次性买入需要止损:下跌趋势一旦形成,就要赶紧离场,即使亏损也要出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时则很难做到对撤出信号的及时判断,眼看着基金净值随着行情的急转直下,一路下跌甚至腰斩,解套遥遥无期,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一、通常投资者的反应应该是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勇敢的承认投资失败,坚决地全部赎回。这种壮士断腕的勇气是值得敬佩的,但是也完全断绝了解套和回本的可能性,通常不是很建议这么做。
第二种做法应该比较普遍,就是“鸵鸟心态”:假装不知道自己买的亏损基金亏损了,也不去管它,就一直持有到它解套时为止。这么做肯定是有希望解套的,只是所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就好比你07年牛市买了基金被套了,需要等到2015年大牛市的时候你才可能解套,而且前提是你买的这只基金还不错。
第三种方式俗话叫做“墙东的损失墻西补”:觉得偏股型基金风险太高把我套住,那就将偏股基金赎回全部买成纯债基金或者保本基金,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可能会解套。如果打个比方,假设你07年高点买基金被套了,用这种方法的话大概需要两轮债券牛市可能会有机会解套,比如2012年底加上2013年上半年。
第四种就是积极的寻找解套方法:制定解套的操作方案,首先要对被套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具体有低位被套和高位被套各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分别是:更换基金、大额定投、波段操作、右侧确认买点四种快速解套方法。
1、
这种情况比较简单。低位买入主动管理型基金被套,那百分百就是人不行。这种情况适用“换基法”,要果断换成优质主动管理型基金,不论盈亏。
低位买入行业指数型基金被套,要对所在行业进行分析。如果是周期性行业(最典型如券商),由于所在行业存在一定周期性,此时不宜盲目割肉,可采用“摊低成本法”,不断低位买入拉低成本,耐心等待风口的到来。如果是非周期性行业,则要慎重对待,很可能是整个行业不景气,反映到市场上就是这些行业的股票没有资金去做。这种情况要慎用“摊低成本法”,可以考虑“换基法”。最关键的是,你当时买入的逻辑是否还成立。
2、高位买入被套
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被套可能是由于指数下跌造成的,可能也有管理水平低的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如果是主动管理型基金的话,要对所持有的基金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其操作风格与当前市场是否匹配的问题。如果继续看好基金长期持有价值,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解套方法:
大额定投
风险最低,耗时稍长的解套大法。
定投是定期(一般每月1次)用一定数额的资金购买基金的投资方式,具有熨平股市波动、平滑投资成本和长期投资的特点,相比一次性大额投资,定投的方式风险更低,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投资者采用。
但是定投要见到收益,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高位被套之后,为了缩短减亏回本时间,最好采用“大额定投”,具体金额可以根据你的投资额,比如10万准备分1年投完,设定好一个固定期限,在“大跌可以加20%,小跌加10%,不涨不跌加5%,大涨不买”,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持仓成本,为回本争取时间。
波段操作
成本高
即使股市上涨趋势没有因短期暴跌发生改变,伺机抢反弹则是最快解套的操作方法。当股市企稳回升趋势确立之时,投资者可以投入和被套基金本金基本相同的金额参与反弹,购买品种可以是原购买的基金,也可以是场内交易的指数基金。不过,相比定投和补仓,抢反弹需要投资者对入市时机有较好的把握能力,比较适合对大势研判能力较强的投资者。
即使股市的上涨趋势发生了逆转,也不会一直单边下跌,期间也可能出现不大不小的反弹,把握住这种反弹,也有助于减少亏损。但是基金申购赎回费用较高,申赎到账时间也比较长,且基金估值也不好判断,个人不是很推荐短线操作基金。如果真的想这样操作,可以在场内购买ETF品种。
等待底部,确立右侧交易
风险较小,但判断底部确立时机较难
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应该耐心等待右侧入场机会的到来,而不必急于扭转败局。当然,股市底部的确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确认,甚至反复筑底。一旦筑底成功,则可以重仓买入迎接大盘新的主升浪。右侧交易风险最小,但判断底部的确立却是比较难的。
你可以利用通过市场估值、流动性和宏观经济数据变化等综合判断,要坚信,股市下跌越快,点位越低,距离底部区域就越近。
以上三种策略都是基于你所选的基金都不差的情况下而推荐的,但是如果你挑选到了一个基金质地不好的话,最好的情况下还是换基金。毕竟一个好基金你也能够放心大胆地去操作,也能够获得更好的收益。
而如果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早割肉,早一刻赎回,早一刻解脱,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做到“忘记本金”。不要老想着再哪跌到再哪爬起来,有时候并不是你的策略有问题,而是你的选择本身就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