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要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帮扶中小企业发展,不一定用巨大的投入、优厚的条件,关键是要找准痛点、堵点,通过改革创新、精准施策,彻底打通中小企业发展的“中梗阻”

一边,是中小企业约60%的资产为应收账款、存货等动产和权利;另一边,是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中,约60%要求提供房屋等不动产担保。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品“供需错配”成了“中梗阻”,而造成错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机构相对分散,登记查询效率较低,一些金融机构不敢贷、不愿贷。

今年开始,这一信息“壁垒”被打破。1月1日起,我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工作全面实施,全国市场主体都可以享受到统一登记的便利,输入担保人的名称便可一键查询其名下所有公示的登记信息,并可实现7×24小时在线自主办理登记、查询。这一举措,能够便利金融机构查询动产和权利的已担保信息,清楚掌握担保权的优先顺位,降低信贷风险和成本,也免去了企业到现场提交材料、办理登记的负担。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统一登记,可有效解决担保交易信息分散、不透明、易产生权利冲突等问题,避免重复质押、虚假融资等风险事件发生,提升了动产和权利的“含金量”,增强了金融机构接受动产和权利担保的意愿,将中小企业手中占大头的“沉睡”资产盘活。央行此前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开展试点的结果显示,统一登记制度有效便利了企业融资,民营和小微企业新增担保登记业务占比超过95%、融资金额占比超过80%,且没有发生因虚假登记出现的纠纷。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规模小、底子薄、积累少、抗风险能力弱。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从财税、社保、金融等多方面密集出台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把“真金白银”送到了企业手里,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金融部门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税费减了,利率降了,融资多了,中小企业发展前行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全年新设市场主体2500万户左右,实现了逆势大幅增长。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普惠金融服务,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让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加活力。随着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要更多通过改革创新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制度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帮扶中小企业发展,不一定用巨大的投入、优厚的条件,关键是要找准痛点、堵点,通过改革创新、精准施策,彻底打通中小企业发展的“中梗阻”。

仅从普惠金融领域看,就有不少潜力可挖。比如,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科创企业蓬勃兴起,融资需求旺盛,但初创期科创型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征,缺乏抵押资产,较难获得银行贷款,需要推动知识产权、商标等质押融资更好发展。再如,中小企业的纳税信用、资金流水等经营信息,是银行判断企业信用的重要依据,增强这些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可获得,就能够提高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意愿,降低融资风险。类似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部门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通过破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帮中小企业盘活更多资产,让金融机构更加敢贷、愿贷,让中小企业不仅贷得了,还能贷得顺。

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只要政策帮一把、各方齐努力,有效疏通好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中小企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好发展。相信随着改革持续推进,类似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这样的创新举措会越来越多,合力为中小企业打造越来越好的成长环境,让中小企业释放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和澎湃的发展动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