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脱单便利店”里花点小钱买个盲盒式的漂流瓶,就有可能脱单吗?这生意还真有人做,而且还挺热。
它热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近日大热的高分国产剧《爱很美味》第4集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三位年龄三十出头的单身女性在父母的催促下参加了社区举办的相亲联谊会,男女嘉宾面对面各站一排,一边唱着“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一边无所适从地对视、握手,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不仅女主角吐槽“难为情”,弹幕上,不少“社恐”观众也直呼“太真实的相亲场面”“社恐人士的噩梦”“已经代入社死了”。
当“单身”与“社恐”两个属性同时出现在当代年轻人身上,传统的媒人介绍、公园相亲角、社区联谊会等交友活动不再受到青睐。在“万物皆可盲盒”的大潮之下,无需与陌生人面面相觑、以“佛系交友”为卖点的“脱单盲盒”应运而生。近日,记者来到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的一家“脱单便利店”,实地体验了一次“随缘抽对象”。
明码标价的“另一半”:3元可买走他人盲盒
12月6日下午,记者在北京路一商场6楼的拐角处发现了这家“脱单便利店”。花费69.9元购买门票后,店员表示,“邂逅胶囊”属于额外收费项目:“34块钱可以留一个瓶子,3块钱带一个瓶子走。”
据店员介绍,该场地原先只开设了“星空艺术馆”“奇思妙想解压馆”和“失恋博物馆”,借助绚丽的LED灯光和网红秋千、独角兽卡通模型等展览设备,打造一个梦幻的网红拍照点。当盲盒之风刮遍商业界,主打年轻人交友的“脱单盲盒”最先在成都、上海等地兴起。为顺应潮流,广州首家“脱单便利店”于今年7月正式落地,开在“失恋博物馆”旁边,被网友理解为“在坠入深渊的同时,有一只手又将你拽回天堂。”
“男生是棕色瓶,女生是粉色瓶,瓶子根据出生日期和星座来摆放,不信星座的话也可以随便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的主要顾客为18-25岁的年轻人。大部分人会投放一个“邂逅胶囊”,再买一个陌生异性的胶囊碰碰运气,所以店内目前的棕瓶、粉瓶比例非常平均。
记者了解到,投放“邂逅胶囊”需要两轮流程:首先用粗头黑笔在瓶身写下出生年月及现居地,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理想型,方便他人做初步判断;第二步,在瓶内的“邂逅小纸条”留下相对详细的自我介绍、理想型及联系方式,以便对方做进一步判断,决定是否购买这一胶囊。
记者在店内发现,展柜上现有108个瓶子,顾客概括的择偶标准大同小异。投递胶囊的男生对理想型既有“可爱”“温柔”“人美心善”等相对笼统的描述,也不乏“相差一两岁”“短发”等细节上的偏好;女生方面,除了“长得帅”“开朗阳光”等普遍描述外,“声音好听”“会做饭”也是比较常见的要求。
店员告诉记者,7月份开业至今,至少有4对情侣因此结缘,年龄均在20-25岁之间。前来“故地重游”的情侣可以免费进馆,“让他们重温一下,毕竟是在这里相遇的”。店员还表示,他们不会跟进顾客的后续感情发展,毕竟“脱单便利店”只提供一个拓宽交友圈的平台和机会,既可能遇到真心找对象、且情投意合的异性,也有人仅抱着猎奇、“随便玩一玩”的心态。最终能否在机缘巧合之下把握机会,情况因人而异。
记者根据顾客留下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其中一位“邂逅胶囊”投放者。25岁的郑先生祖籍江西南昌,2018年7月从江西某一本院校毕业后,入职珠江新城一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大学的时候谈过一个女朋友,一毕业就分手了,接受不了异地恋。” 郑先生表示,身为“广漂”的他朋友本就不多,加上有轻微“社恐”,很难结识除公司同事之外的异性朋友。
今年9月,郑先生在抖音看到“脱单便利店”的推广视频,一时好奇,到店投递了“邂逅胶囊”,“理想型”一栏写的是“温柔大方,在广州工作,愿意一起打拼奋斗,一起体验生活的美好”。但投递至今已两个月有余,郑先生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从一元“脱单盲盒”到天价“恋爱经纪人”,“社恐脱单”成为商机
据民政部早前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适婚高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超越男性,且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至于单身原因,除了经济、生育等实际考虑外,“社交恐惧症”也成为当代年轻人脱单的主要障碍。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社恐”一词的网络检索率持续攀升。以“百度指数”2021年11月的数据为例,搜索“社恐”二字的网民中,年龄在20-29岁的占比44.5%,30-39岁的占比35.13%。一个名为“社恐抱团取暖”的豆瓣小组更是聚集了约55000名组员,“团建就像上刑场”“社恐怎么谈恋爱”“社恐好想交朋友”等投稿络绎不绝。
为满足单身社恐人士的交友需求,除线下“脱单便利店”外,线上“脱单盲盒”同样十分火爆。记者搜索发现,名为“脱单盲盒”的微信小程序有不下15个,页面高度相似,且操作简单:只需填写性别、年龄及微信号,并支付1元即可投递盲盒,等待有缘人循着微信号而来;若要“提取对象”,则需选择性别及年龄段,支付1元即可获得一位陌生人的微信号。
21岁的投递者小刘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盲盒认识的朋友,互相交流时没什么心理负担。双方掌握的信息有限,且现实生活中毫无交集,因此无需担心“社死”:“聊得来可以考虑发照片或发展线下,聊不来就互删,不用考虑太多。”
然而,拓宽“社恐”交友圈的同时,脱单盲盒也存在极大的信息安全风险。11月1日,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十条、第十五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信息;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记者在“脱单盲盒机”小程序发现,发布个人信息前,平台未设置任何弹窗以征求用户同意,且联系方式一旦发布,就无法撤回。记者尝试投递后,一天之内已有三名陌生人申请添加好友。面对信息泄露及骚扰隐患,记者联系“官方红娘”要求撤回,但该客服微信状态异常,没有回应。
另一小程序“月老一元脱单盲盒”则要求用户在发布信息前阅读并签署一份《用户协议》,同意平台将信息用于公开发布、供他人抽取、共享等服务;而用户在交友过程中发生的任何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线下约会、交易纠纷等,平台一概不承担法律责任。
记者此前在广州“脱单便利店”发现,除“邂逅胶囊”业务之外,该店还为某线上婚恋交友平台做宣传引流。记者扫描传单上的二维码填写性别、居住地、毕业院校、年收入、择偶要求及资产情况后,不到15分钟便有“恋爱经纪人”前来添加好友。据对方介绍,该平台提供一对一“脱单VIP”服务,将根据顾客的择偶范围,每月推荐三位条件合适的异性,沟通意向,牵线认识。VIP分三个价位,半年为5299元,一年为7999元,“领证”为18999元。
平台显示,该VIP服务适合平时工作忙、社交圈子窄的单身人士,会员门槛是80后或90后、大专(含)以上学历、工作稳定的单身白领。除牵线搭桥外,VIP服务还包括生活照约拍、恋爱聊天技巧辅导、免费参加联谊活动等,“全方位为你的脱单而努力”。至于收费最高的“领证”服务,“恋爱经纪人”告诉记者,该服务以两年为期限,若到期后没有结婚领证,则可申请退费3000元。
面对记者的迟疑,“恋爱经纪人”表示,VIP确实收费不低,但会员库中有不少“重本毕业的小哥哥”,一对一服务目前的脱单率非常高:“脱单要趁早,很多人都愿意投资一下,毕竟找到喜欢的对象是一件挺不容易的事”。对方建议记者先交500元“诚意金”,匹配三位异性的资料和照片,若满意则补齐尾款,不满意则扣去100元“辛苦筛选费”。
据介绍,一对一“脱单VIP”服务将贯穿恋爱全程。“恋爱经纪人”会根据客户分享的线下约会具体情况,及时跟进反馈双方好感度,甚至在情侣闹别扭时可以帮忙分析、劝和,助力客户谈一场“高效率的恋爱”。
这也意味着,新颖猎奇的“脱单盲盒”业态发展到最后,仍然回归到最传统的、令“社恐”望而生畏的高价一对一婚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