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6月5日,ST世茂股价收报1.23元。
这已经是ST世茂自5月31日以来第5个涨停板,在5月30日,ST世茂盘中最低价站在了1元“警戒线”上。
(资料图)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交易类强制退市规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仅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
对此,短短几日内,世茂股份采取措施提振股价,一方面是控股股东增持,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斥资回购公司股份。
提振股价
5月30日傍晚,ST世茂对外宣布,控股股东峰盈国际或其一致行动人计划自2023年5月31日起3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票,拟增持金额不低于1亿元(含),且不超过2亿元(含),增持价格不高于1.30元/股,增持资金来自于峰盈国际或其一致行动人自有资金。
ST世茂于公告表示,增持是鉴于公司目前股票收盘价格低于最近一期每股净资产,且连续20个交易日内股票收盘价格跌幅累计超过30%,为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提升投资者信心。
增持计划实施前,峰盈国际持有ST世茂股份1,640,520,000股,占ST世茂总股本的43.73%;公司实际控制人许荣茂先生控制的峰盈国际、西藏世茂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及上海世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共持有ST世茂股份总计2,743,974,995股,占总股本比例为73.14%;上海伯拉未持有公司股份。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方面同样通过回购方式“保壳”。同日,ST世茂收到控股股东峰盈国际的函,提议公司以自有资金回购股份。
这些举措拉开了ST世茂数日涨停版的序幕。5月31日,ST世茂开盘即涨停,收报每股1.06元。
6月4日,ST世茂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回购股份议案,用于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含),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含),回购股份价格区间不高于人民币1.30元/股,回购的股份拟用于出售,未来减持期间自发布回购结果公告后12个月后起至36个月止。
据测算,回购的股份规模将占ST世茂总股本的2.05%-4.1%,该方案将会自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3个月内实施。
本次回购完成后,预计ST世茂的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将相应减少7692.31万股至1.54亿股,相应股份转为公司库存股,总股本不会发生变化。
值得关注的是,ST世茂所回购股份将按照有关规定用于后续出售,未来减持期间自发布回购结果公告后12个月后起至36个月止。也就是说,ST世茂近期买入公司股份,将在一年后择机出售。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往往被视作一种提振股价的措施。
不只是世茂,金科股份在5月26日股价探底至每股0.77元后,该公司控股股东、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也对外宣布将增持公司股份以提振股价。
世茂泥淖
“现在市场信心不足,股价太低了,公司市值被严重低估,股价无法真实反应企业价值。”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增持与回购都是出于稳定股价的考量,避免投资人被当前A股民营房企退市潮的恐慌情绪蔓延而遭受损失。
ST世茂还于公告中表示,公司董监高、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持股5%以上的股东回复其未来3个月、未来6个月不存在减持公司股份的计划。
年报爆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是ST世茂股价下跌的重要原因。4月28日,ST世茂发布2022年年报,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5.31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审计机构对ST世茂出具了保留意见的财务审计报告和否定意见的内控审计报告。
也正因为此,世茂股份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随之变更为“ST世茂”,并被调出融资融券标的证券名单。
受此影响,ST世茂股价自从五一假期结束后的首个交易日--5月5日开盘,迎来8个跌停板,从每股1.99元下跌至5月16日的1.32元。
之后,ST世茂对2022年财报进行补充和更正,其中审计报告关于“世茂股份存在大额资产处于被执行状态的情况”,其执行标的金额由“162.88万元”变更为“162.88亿元”。
世茂仍面临较为严峻的债务压力。6月2日,ST世茂披露总计约53.69亿元债务近期未能按期支付,包括公开市场债务7.39亿元与46.3亿元非公开市场的银行和非银金融机构债务。
ST世茂称,公司正在尽最大努力,积极联系债权人洽谈展期方案,其中17.70亿元的债务已与金融机构达成初步展期方案,将尽快推进落实展期工作。
截至5月31日,ST世茂有息负债账面余额322.74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72.91亿元,长期借款105.59亿元,应付公司债券44.24亿元。
ST世茂表示,2022年至今,公司通过拓宽销售渠道、精准定位客群等方式,多措并举促销售,但销售情况仍大幅度下滑。
受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影响,其2022年累计实现销售签约额92亿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68%;2023年1-4月销售签约额仅34亿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约55%,较2022年同比上升23%。另外,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该公司经历融资渠道收窄、受限,未能获得补充资金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