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的巨幅波动,让整个市场关注可转债内在期权价值与交易制度优势。

整个市场并未满足于游资的炒作与价格发现,创新正在成为今年可转债市场的主旋律。当指数化投资可转债被认定是获取稳定收益的最佳方式,可转债ETF自然应运而生。

本周,市场迎来史上首只可转债ETF,并因其交易机制灵活、流动性好、透明度高,同时也能够充分实现分散化投资、规避个券风险而获得市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债ETF同样拥有“T+0”的交易制度优势。从周二市场表现看,各路资金小试身手,当日成交超过2.5亿元,换手率40%。

“怪现象”背后的创新

去年以来,可转债市场良好的盈利能力不仅体现在个券精彩纷呈,同时在机构产品设计上也不断创新。

2019年初,不仅可转债基金纷纷争夺可转债筹码,各路资金也纷纷出手布局。经历了2018年深幅调整后,“固收+”策略成为市场火爆的主题,相关基金层出不穷,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也纷纷涉足。

此时,可转债成为整个市场布局焦点,一路水涨船高。

从基金披露的数据看,甚至有养老主题基金也将可转债纳入了重点投资品种。刚刚披露的华宝稳健养老保险一年年报显示,尽管进行了FOF组合,但是该基金还是重点配置了不少优质可转债,有效提升了组合收益。

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2018年以来,对于可转债基金而言,虽然穷尽了不同策略,但整体跑输中证转债等重要指数的概率并不低。

数据显示,中证可转债指数自2018年以来表现极为抗跌。2018年跌幅仅仅为1.16%,去年涨幅高达25%,连续两年能够跑赢该指数的品种寥寥。

华泰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之所以存在难以跑赢转债指数的“怪现象”。原因来自多方面,比如有一段时间转债市场几乎由几只大盘银行主导。而除银行外,转债发行人往往资质一般,正股多数难有优异表现;中小盘转债回测结果虽然很好,但实际上往往存在流动性问题,导致买卖点不易把握,因此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偏差。

“在这种情形下,如何跟踪指数成为赚取可转债市场稳定收益的重要方式。”上述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今年长信基金率先试水,成立长信中证可转债及可交换债券5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健的收益,其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券及备选成份券。

数据显示,从1月以来,该基金基本拟合了整个指数的表现,不过并不能上市交易,流动性稍弱。

史上首只转债ETF成交活跃

博时可转债ETF昨日在上交所上市,是跨沪深两市、市场上创新设立的转债类ETF,也是可转债史上首只ETF产品,作为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主要跟踪中证转债及可交换债指数。

该指数涵盖上交所、深交所所有上市可转债、可交债。从成份券的分布来看,指数包含231只成份券,其中可转债212只,权重占比80.02%;可交债19只,权重占比19.98%。评级来看,高评级占比较大;行业来看,银行、公用、采掘、化工是排名前四的板块。

另外,该指数集中度较高,大盘品种是左右指数走势的最重要因素。从运行特征来看,该指数年化回报及稳定性好于主要宽基指数,也略好于中证转债。

在交易层面,博时可转债ETF,不仅拥有基金的稳定特质,还继承了可转债T+0的操作灵活的特点。

“可转债ETF我们关注了一段时间,特意尝试了T+0交易,为以后大规模入市做好准备。”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张继强认为,从市场反馈看,目前转债市场供弱于求的局面短期难以突变,同时纯债机会成本不高,继续支撑投资者持有转债。

从需求角度看,2020年纯债仍难做出超额回报,对投资者而言转债需求刚性犹存;而当前赎回与潜在赎回品种越来越多,转债市场未来筹码稀缺现象也可能愈发明显。

相比其他类型债券而言,可转债流动性好,存在结构性机会。在机构的负债端成本并未降低,增厚收益的需求依旧很强的背景下,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可转债的关注度都会很高。

同时,采用ETF方式投资,更加灵活,风险可控。

整体看,ETF基金在交易机制与跟踪误差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首先,交易灵活。普通开放式基金每天只会公布一次基金净值,但ETF在场内交易,平均每15秒就刷新一次报价,价格透明度比银行申赎、直销等方式更高。

其次,流动性好。一方面ETF作为场内交易品种,可以“基金单位”形式在交易所买卖,另一方面ETF允许投资者连续申购和赎回,这些机制共同保障了其较好的流动性。

第三,透明度高。ETF一般都采用被动式管理,完全复制指数成份券作为基金投资组合并计算投资回报。显然,高度透明的持仓及组合变化更有利于持有者灵活操作。

同时,转债ETF能够充分实现分散化投资策略。

与主动管理的组合相比,被动管理产品往往充分实现分散化投资策略。ETF就是具备场内交易能力的被动型指数化投资组合。该基金跟踪的是中证转债及可交债这一全样本指数,可显著减少单一个券波动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影响,同时也能凭借行业间相关性系数的差异,进一步以降低组合波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