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之前,外资私募在期待和欢呼中进入中国。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三年多,市场跌宕起伏,而外资私募群体未能融入,而显得“太安静”。

外资私募难有品牌溢价

渠道拓展面临挑战

“外资私募的产品不好卖。本土私募有长期业绩,客户熟悉他们的品牌,而外资私募在国内的业绩历史还太短。”一位券商销售人士说。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5月6日,26家外资私募中有22家发行了产品。元胜投资规模最大,超过20亿,备案产品7只。其次是瑞银资管,管理规模10~20亿,已备案产品15只。其它外资私募规模均在10亿以下,有的注册备案两年多仅有1只产品备案,规模不到1亿。

诺亚控股香港分公司CEO曾煜超表示,现在渠道比较理性,不会盲目追求大牌。 格上财富投研部总监付饶认为,外资还没有获得非常明显的品牌溢价。销售中,客户认可的还是业绩能力,在业绩同等的情况才会考虑品牌的价值。而且,很多外资产品本来业绩就不算突出,和国内同类产品相比没有太大竞争力。

不仅渠道有顾虑,部分私募FOF在考虑纳入外资私募产品时也有一些担心。

江苏汇鸿汇升投资总监张辉认为,外资私募在很多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核心投研团队在海外,调研、沟通都不方便;产品没有与本土私募策略上形成差异;对中国资金属性的要求不是很清楚,不够接地气;业绩没有明显优势。

外资私募自身也有一些认识。施罗德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兰告诉记者,渠道方面面临本土企业的竞争。不少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已在市场深耕二十余年。海外合规风控要求与中国市场存在差异,在与国内渠道进行法律文本对接需要做更多功课。在境外使用的系统无法与境内直接匹配,需要进行本土化调整。

外资私募进入中国市场将近四年,其优势未能真正发挥,知名度不高,市场表现也不活跃。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认为,跟国内私募相比,外资私募在国际视野、建模技术以及衍生品灵活应用等方面能力大幅领先,尤其是在量化高频交易领域优势明显。但国内市场金融工具不足,其优势得不到施展。

恒天财富认为,外资私募团队采用的投资逻辑、策略的基础是发达市场,在国内资本市场有效程度有限。

曾煜超分析,外资私募在国内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好,主要是因为金融市场和其它的商品市场不同。“金融市场是一种博弈关系,做得好必须要了解市场及对手。中国的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宏观供给关系、金融定价规则、运作原理等也不相同。中国的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要和海外采取不一样的玩法。”

施罗德投资是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但在中国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仍遇到不少挑战。张兰表示,在扩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考验最多的是外资私募对于市场的洞察能力,以及对海外平台和本土资源的整合能力。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与投资者理念的差异,外资金融机构如何更快适应本土市场、更好地贴近国内投资者一直受到很大关注。

惠理基金此前表示,外资投资中国市场的时间较短,当前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团队建设和品牌建设上。

不过,外资私募实际也存在分化。好买证券产品总监薛年认为,基于对外资私募的认知程度,客户的认可度差异较大,关键还是要看产品的竞争力和差异化。

投资策略难以适应

外资私募这些年一直强调看好中国、重仓中国,但产品规模和数量均不大。对此,张辉认为,大家对“重仓中国”的理解有所不同。外资的“重仓中国”是指组合中有中国的资产,看好中国市场不意味着会在中国卖他们的产品。

恒天财富表示,中国作为新兴资本市场中未来确定性较强且风险较低的存在,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但外资私募的策略在中国市场中的有效性有限。另外,外资产品知名度低,还和国内投资人的投资习惯有直接关系,长期稳健的收益增长在国内投资人眼中总是比不过短期的迅猛增长。

曾煜超表示,外资私募在国内的营销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良好的品牌没能很好地触达投资者。

付饶认为外资基金管理人不能很快占领中国市场。国内很多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并不输给海外管理人。中国市场在逐渐成长,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开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