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1年,A股“抱团”现象能否持续?在美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势头将如何变化?1月11日,在瑞银大中华研讨会期间,机构人士对市场热点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瑞银看来,2021年A股“抱团”仍难瓦解,随着龙头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提升将消化高估值,但也不能排除因估值收缩导致的回调可能性。

近期,百度、B站等传出“二次上市”的消息,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利军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这一趋势将在2021年加速,并有望为港股注入新的活力,跨境转换的成本并不会给投资者造成过多困扰。

A股“抱团”难瓦解

2020年内新成立的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创下公募基金行业新的历史纪录,这一数值也逼近2017年至2019年3年基金发行总规模之和。从基金类型来看,主动权益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1.5万亿元,占据年内基金发行的“半壁江山”。

正是因为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相似的决策框架、考核机制、信息渠道、行为模式,导致A股在2007年以后出现过4次著名的“抱团”,而每一次“抱团”的切换,成为决胜相对收益的关键契机。2020年的“抱团”现象更是十分突出,市场也开始热议这种现象能否持续。

瑞银证券A股策略分析师孟磊对记者表示,这种趋势短期内很难瓦解。“过去几年,龙头公司表现非常好,最主要的原因是股价是由盈利驱动的。无论是中上游材料行业、中下游消费或创新驱动的科技行业,龙头公司都拿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但这本质是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过程,我们相信趋势会延续。”

对于中国经济再平衡,瑞银中国策略主管刘鸣镝解释称:“在大多数经济体,只要拉个数据就会发现,到行业的前五、前六以后就没有了,但中国内地的情况是把每个子行业的前五、前六拉出来后,下面还有一个很长的尾巴,可见内地有很多子行业没有充分整合。在经济总体增长比较一般的时候,执行力强的龙头公司最有办法提高市占率,同时成长可持续性也更强, 因此‘抱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体的内生变化。”

此外,机构化的趋势无疑助推了“抱团”的趋势。孟磊提及,过去几年因“房住不炒”的定调,加之无风险收益率下行,居民将更多资金配置到权益资产中,而且通过基金等机构配置的情况更加普遍。“在这个过程中,‘抱团’只是一个结果,这些大票或龙头公司符合机构投资者的逻辑。”基于此,机构认为“抱团”短期很难瓦解。

“二次上市”持续加速

2021年,投资者对于港股市场的关注度丝毫不亚于A股。1月11日,南向资金当日实际净买入194.86亿港元,创港股通开通以来最高。

瑞银证券董事长钱于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1年在美上市企业回归香港进行“二次上市”的趋势不减。该机构去年预测,根据Wind数据,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科技、消费类企业为主,共251家,总市值达1.71万亿美元。有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资公司符合在港“二次上市”的要求,占中概股总市值的46%(5430亿美元)。香港股市的流动性充裕,足以接纳这些公司。瑞银也是2020年6月京东和网易“二次上市”的保荐人和承销商之一。

1月11日,据外媒报道,B站以保密形式入表申请在香港“二次上市”,初步计划3月招股,集资25亿至30亿美元(约195亿至234亿港元)。事实上,上周已有外媒报道,B站拟来港上市,筹集逾20亿美元。此外,百度早前也传出相关消息。

关键的一点在于,ADR(美国存托凭证)和港股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这大大降低了国际投资者对于中概股在美上市风险的担忧。不过,上述转换的交易成本也受到关注。例如,阿里在2020年7月递交给SEC的公告中表示,投资者在将其相关普通股转为港股持仓时可能会存在困难,或不得不为此增加成本或遭受损失。

对此,孙利军对记者表示,转换成本并不会对投资者构成太大困扰。具体而言,不同交易所之间的转换成本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讲,转换成本相对于投资人而言是比较低的,费率大多在个位数百分比的水平。除了转换成本,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有隔日交易带来的问题,即市场波动风险。整体来说,两地的价差通常也是同向运行,价差往往控制在2%~3%左右,这一差价也体现了转换成本、两地投资者结构不同而带来的投资偏好差异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