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界

关注灵活就业大学生群体

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使得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改写,从中也可窥见人们就业观念的变革。上世纪9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针对有组织、有劳动合同的正规就业,提出了“非正规就业”概念。在此基础上,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再次提出“非标准就业”,即没有标准的劳动合同关系、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没有直接管理者并受其管理的雇佣模式的、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包括兼职雇佣、临时性雇佣、分包合同雇佣、自雇佣、家庭工作等。中国人才市场使用“灵活就业”一词,更加形象。“灵活就业”相比正规部门就业、标准就业模式,表现出组织与雇佣关系的灵活性的特点。

灵活就业兴起是全球性现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