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地产网潘苏通的麻烦事越来越多。

11月26日,这位高银金融主席,就中信银行呈请发布澄清声明。原因是,其于早日遭到中信银行入禀高等法院呈请破产。

司法机构网页显示,破产呈请聆讯排期于2022年1月26日上午开庭处理。

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到,该事件涉及到的,是潘苏通于2017年私有化高银地产的一笔未到期贷款,该笔贷款由潘苏通提供个人担保,并以高银地产旗下地产项目“天津117大厦”作为抵押。

潘苏通愤懑不平,称中信银行做法“不公不义”,自身将透过法律团队向法庭就此无理举措作出控诉,并坚定地守护本人合法权益。

“本人于早前经已透过律师团队,就有关法庭判决作出暂缓执行及上诉申请。本案亦已获排期审讯,本人亦多次清晰要求中信银行于有关申请审讯结果前,不得对本人作出破产呈请。”

他说,这次案件涉及国内物业资产纠纷,与其香港业务并无直接关系。并且,该呈请相关债务有足够的抵押品,且抵押品的市面价值远高于相关的债务。

说起“天津117大厦”项目,这座赫赫有名的摩天大楼,得名于楼高117层。而之所以建造117层,据说是因为《易经》中提到,中国古代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数字七次之,为“少阳”。

大厦最终以楼高597米、共计117层设计出现。可惜的是,这座承载着潘苏通野心的高楼,并未如愿成为一座城市骄傲的标志性建筑,而是以“最著名烂尾楼”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据悉,该项目于2008年正式动工,7年后实现了主体结构封顶,高银在该项目豪掷几百亿重金,市场亦期待着这一“中国第一高楼”的诞生。

令人失望的是,预计2016年8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天津117大厦,也就止步于此,在2015年封顶后再也没了消息。这一项目命运波折,十几年来便经历了数次停工、烂尾、资金链断裂、复工传言、循环往复。

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高银地产便多次通过发行新股等方式募集资金,但面对一个缺口巨大的烂尾项目,巨额投入是一座大山,某种程度上这一项目拖垮了高银。

2016年3月,资金链紧绷潘苏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引入四大AMC之一的中国信达,为其天津项目融资。

按照协议,各方拟设立合伙企业进行融资,并将融资所得资金专项用于与高银地产融资项目有关的股权及债权投资,双方各出资90亿元,交易中涉及金额高达180亿元。

中国信达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笔180亿的生意上踩了“雷”。2020年6月12日,中国信达一纸诉状将高银地产告上法庭,请求被告承担本金15亿元及利息、罚息、复利及违约金等共同还款义务。

有意思的是,早在引入中国信达短短一年后,2017年,潘苏通便对高银地产进行私有化,成为潘苏通全资拥有的公司。市场对于高银地产的消息,也更难以获知,但高银的资金紧张,能够从潘苏通另一个上市平台高银金融体现出来。

2019年6月,高银金融退出111亿港元香港启德地块,此次“启德退地”也让高银金融的资金问题浮出水面。

彼时市场分析人士分析,部分管理层之所以反对继续发展6546号地块,其中原因可能包括,在严峻市况下,投资额高达180亿港元的项目未必能取得足够融资,所以担心风险过高。

2020年,高银旗下香港九龙湾写字楼项目--高银金融中心,被以新加坡主权基金GIC及德意志银行为首的债权人要求接管抵债。不久后,高银金融以34.77亿港元出售位于启德第4B区4号地盘的住宅发展项目。

同年9月,为清偿与高银金融国际中心有关的借款,高银金融以143亿港元出售高银国际金融中心,这也是高银金融这一上市平台最主要的投资标的。

潘苏通“断臂求生”,出售项目偿债的消息越来越多。不久之后,长实成为高银金融的白武士,与高银金融签订一系列重组协议,获长实牵头借出合计87亿港元,不过长实也取得潘苏通所持港铁何文田站物业发展项目第一期的优先购买权。

合作并不像预想中顺利。今年初,因“何文田”项目,长实集团旗下公司入禀控告潘苏通及其私人公司高鉎投资。

根据入禀状,高银金融、潘苏通及长实于去年9月1日签订一份“优先接受或拒绝权契据”,若有潜在买家出价收购何文田站项目部分或全部权益,潘苏通需通知长实,长实亦有权拒绝,并以相同作价买入有关权益。

因此,长实要求,潘苏通及高银就早前与鹰君签订港铁何文田站上盖发展项目框架协议,向长实作出全额赔偿,高银及鹰君均未对外作出评论。

一系列资产出售后,高银金融的负债情况有所好转。

数据显示,受益于资产出售,于2021年6月30日,高银金融计息银行及其他借贷约为20.03亿港元,较上年同期158.49亿港元大幅减少;债项对总资产比率由上年同期54.3%减少至11.2%,按债务净额除以总资产计算的比率由上年同期54.2%降至11.1%。

不过,高银金融的现金情况却仍捉襟见肘。同期,高银金融流动负债净额约为57.52亿港元,现金及现金等值以及已抵押银行存款仅为1680万港元,与上年同期3730万港元相较减少55%。

推荐内容